本报评论员 林小明
今年武汉的樱花格外卖座,仅26日就有20万人涌入拥有最美樱花的武汉大学。不过,有网友发出疑问:凭什么武大的樱花就要收门票呢?收的钱都干啥了?武大靠樱花敛财么?
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:倘然产权不明晰,容易带来正反两方面结果。一方面人们更愿选择搭免费车,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资源保护不力的后果。游客到武大赏樱花,正好契合了这样的原理。
质疑是公众的权利。网友想了解武大樱花门票收入及花销,也在情理之中。此举值得鼓励和赞赏,武大对此进行公开回应,则是对此质疑的鼓励,同时也是开明的作风,同样值得称赞。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武大若不想陷入“樱花门”,就得厘清两方面问题:樱花的产权是否属于武大,也就是,武大到底是否具有收取赏花门票的主体资格;赏花门票收入是否实现了对樱花的有效保护,其中门票是否成为了一笔糊涂账,让相关人等找到了权力寻租及中饱私囊的空间。
由于收取门票已成既定事实,因此,上述问题已合而为一:那就是武大必须及时有效地公布门票收入的名细账目:到底门票收入状况是怎样的?而这些收取的费用最终花在了哪些用途上?
尽管武大表示,武大的樱花不只属于武大。那么也就相当于承认了樱花的产权不只属于该校,当然公众可以理解此说是冠冕的谦词,按照属地及谁占有谁管理原则,武大收取门票的举措也还能说得过去。需要明确的是,校园是学习的场地,游客进校赏花当以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为宜。而“真正买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”的说法,也容易落下人为造成不公平的口实。
就像硬币的两面,我们欣喜地看到,武大就收取门票进行了说明,既澄清了一些误解,又提及了门票收入的去处。按照武大校长的说法,武大没有“樱花节”,游人是不请自来的。去年门票收入达100万元,大部分都花在了“樱花”上,小部分则用于了资助贫困生。
可以说,这样的回应让公众既满意,又不满意。满意的是终于有了正面回应,而且用在了正途;不满意的是,如此解释仍显笼统含糊。因此,武大要撇清嫌疑,要自证清白就要彻底公布门票收入和花费名细。
希腊神话中有“引起纠纷的金苹果”的故事,武大要想门票收入不引起纠纷,窃以为:除了切实公布账目名细外,还可采取游客预约和限制日均游客人数的做法,这样既能满足游客赏花愿望,又能确保象牙塔的宁静。当然前提是:规则预先设置,一律平等,不针对特定人群另设门槛。